责编:陈凯欣
2025-03-26
近日,在胶州湾跨海大桥的维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使用一种新型材料修复水下混凝土裂缝。
这种快速修补材料由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逄博及其团队研发,已成功实现成果转化。该材料模仿海洋生物黏附机理,在富水环境中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达到3.4兆帕,远超行业标准,显著提升了深水港口、跨海大桥等水下构筑物的抗渗性和耐久性。
在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这样的成果转化项目并不鲜见。该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在绿色建筑、海洋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了自主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有效对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青岛荣华建设科技有限公司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一项名为PPVC模块化建筑技术的应用引人注目。这项由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技术,使施工效率提升70%,碳排放降低40%。
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参与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目前已与山东省16个地市的1105家企业、96家政府部门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
在这一需求导向的科研模式下,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诞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例如,金祖权教授团队解决了海洋工程结构的腐蚀问题;李明研究员团队开发了新型绿色建材技术;王强博士带领团队实现了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利用。
为破解"教授不懂市场、企业难觅技术"的难题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新推出了"双经纪人"模式。一方面,学院选派32名青年教师组成"技术经理人"团队,深入企业一线挖掘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学院培养了12名精通知识产权管理与商业谈判的"市场经纪人",负责科研成果的评估、洽谈和对接。
通过这一机制创新,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现了技术合同登记额年均增长30%,2024年突破7000万元。
整合学科优势
学院整合土木、环境、材料等学科力量,形成了智能建造、海洋工程、绿色建材三大创新联合体。科研组织模式从"单兵作战"转向"兵团攻坚"。
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制度保障
通过"放权赋能"减少科研人员后顾之忧,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