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4-26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纪念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这一天特别举办了多项航天主题的科普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航天科技的独特窗口。
(图为“月宫一号”实验基地开放日活动场景)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月宫一号”科普基地开放日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模型展示和视频讲解的方式,向观众介绍了系统的运行原理,并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例如,为什么选择黄粉虫作为太空食品之一?普通人何时能够实现太空旅行等问题都得到了深入探讨。
“月宫一号”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刘红教授主持研发的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这一系统成功实现了四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在密闭生存实验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创造了最长的闭合度和持续时间记录。
在开放日活动中,刘红教授表示:“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或许都能从地球人变成宇宙人。”她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同时引导大家更加珍惜地球现有的生存环境,并将航天梦想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中。
(图为北航第十届航天文化节活动现场)
与此同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举办了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第十届航天文化节。活动期间共开展了十余场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向师生和社会公众普及航天知识,讲述航天故事,传承航天精神。
在《摘星揽月的北航人》主题论坛上,多位重量级嘉宾发表了精彩演讲。包括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北航首届毕业生戚发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于登云,以及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桂海潮教授等。他们与600余名青年学生分享了自己在航天事业中的奋斗历程和心得体会。
此外,本届文化节还特别策划了“流动科学课”、“航天+”嘉年华、《十载航天路,星河揽月归》百米长卷创作等特色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也为社会公众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提供了生动的窗口。
(图为文化节期间举办的航天主题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