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5-08
在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课程正在进行。教室里,投影屏幕上播放着关于黄河生态林带建设的视频;讲台上,老师左手拿着一个装满黄河泥沙的透明玻璃瓶,生动地讲解着地理与历史知识的交融。
这种"学科+活动"的教学模式将黄河文化分解为生态、历史和艺术等多个模块,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深入理解水土流失治理、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点。据学校校长介绍,这样的课程设计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东营市正在积极推动黄河文化的教育传承工作。通过整合校内教学与校外研学等多种形式的思政课堂,目前已有68门黄河文化主题校本课程开发完成,每年吸引约26万名中小学生参与相关研学活动。
如何让黄河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东营市教科院院长表示,他们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包括黄河入海口壮丽景观、湿地鸟类特色以及海北遗址考古成果等,通过组织观摩、研学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为了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东营市整合了33个文旅项目,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研学实践网络。这些项目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和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并将相关教育资源纳入整体规划中。
近年来,东营市还开发了黄河流域研学实践教育数字云平台,整合沿黄九省区的优质资源,上传各类课程内容552个,设计研学线路196条,开展线上教学课程1464节,总浏览量超过260万人次。
通过"行走黄河口"生态研学活动,学生们有机会走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东方白鹳的繁衍生息。一名学生分享道:"我了解到,这些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安家,是因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修复。"
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东营市已开发《黄河口生态保护》等多本校本教材,并借助VR技术等现代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黄河文化知识;同时,还通过建立草柳编工作室,请来民间艺人传授传统技艺,让黄河文化的传承更加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