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5-19
近年来,"具身智能"成为了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它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在我们学习这个新概念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它总是与人形机器人联系在一起?这些新词汇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和区别?
理解一个概念时,寻找它的对立面往往会更有助于理解。
"具身智能"的对立面是"离身智能"。它们的区别在于"智能"与"身体"的关系不同。比如,像ChatGPT、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就属于离身智能,虽然能处理各种数据并进行交互,但无法直接对物理世界产生影响。而AlphaGo在棋局上的优势也仅限于虚拟环境,在真实场景中可能连棋子都拿不稳。
简单来说,离身智能就像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具身智能则是能实际操作的"实干家"。一个只会在虚拟空间推演,另一个则能在现实世界中实践。如果用武侠来比喻,离身智能就像是精通武学理论但无法实战的王语嫣,而具身智能更像是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灵活运用武功的乔峰。
那么,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又有什么联系呢?这涉及到"身体形态"的问题。从物理形态来看,具身智能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个机械臂、数控机床、四足机器狗、六翼无人机或是轮式机器人,当然也可以是人形机器人。
目前行业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因此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的关系链条:人工智能包含具身智能,而具身智能又包含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形成了一个从大到小、层层递进的结构。
具身智能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帮助?它的价值在于让"智能"真正融入现实世界。应用场景也逐渐从工业领域扩展到了日常生活、医疗、救援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传统工厂中,机械臂只能按照设定好的程序重复操作,一旦零件位置稍有偏差就会出错。而有了具身智能的机械臂则不同,它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零件位置,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抓取力度,并自主学习处理各种形状物体的能力,从而完成更多非标准化的任务。
在危险环境中,具身智能设备也能大显身手。比如机器狗可以在地震废墟中搜索幸存者;无人机可以利用热成像仪定位森林火灾的火源;轮式机器人则可以在核污染区域采集数据...
尽管前景广阔,但具身智能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硬件成本高昂、电池续航不足制约着设备的大规模应用;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快速学习和自主决策能力仍有待提高;当机器人与人类一起工作时,如何确保安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具身智能必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