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5-13
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教授汉语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两位特殊的旁听生所打动——他们是该校的外教老师。
第一位是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专家——"郎教授"。去年三月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傍晚,这位年过半旬的学者专程赶来听课。他从嘉定校区启程,单程就需要近一个小时车程。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从未缺席一堂课。
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一样,郎教授认真学习拼音、书写汉字,并按时完成作业。即使在其他学生因实习请假的情况下,他也坚持要求更换时间上课。甚至提出可以利用走廊的桌椅继续授课。
他的学习动力源于对汉语的实际需求——与丈母娘用汉语交流,以及与学生进行日常沟通。为了提高效率,他还专门旁听其他教师的课程。通过不断努力,他最终不仅完成了全部课程,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另一位是法学院的思文老师。这位外教以"同学"自称,展现出对学习汉语的热情。在高级班的学习中,他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尤其是在涉及法律和跨文化比较的话题时,总能提出独到见解。
思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喜爱成语、俗语以及蕴含哲学思想的古文。即使因课程时间冲突无法按时到场,他也坚持完成作业。
在这段学习经历中,我深深感受到这些外教老师对汉语文化的尊重和追求。他们不仅是旁听者,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